壹、全面性教育
一、何謂全面性教育
What is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CSE)

2018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公布了修訂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以下簡稱《綱要》)。《綱要》將全面性教育定義為:
『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CSE)是一個基於課程,探討性的認知、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的意義的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使兒童和年輕人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從而確保其健康、福祉和尊嚴。全面性教育培養相互尊重的社會關係和性關係,幫助兒童和年輕人學會思考他們的選擇如何影響自身和他人的福祉,並終其一生懂得維護自身權益。』1UNESCO, UNAIDS, UNFPA, UNICEF, UNWomen and WHO,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2nd rev. ed., Paris: UNESCO, 2018. (https://www.unfpa.org/sites/default/files/pub-pdf/ITGSE.pdf)
事實上,在全面性教育的概念成形之前,國際已存在不同的性教育方法及典範,北歐及西歐諸國更是最早啟動學校性教育的地區。歐洲的性教育專家小組指出,性教育的重點在不同教育及公衛需求上,隨時代背景而有所不同。1960-70 年代著眼於防止非預期懷孕;1980 年代以降加入了愛滋病防治的重要工作;1990 年代,性暴力防治備受關注;2000 年後,則更聚焦在恐同及網路的性別暴力問題。2European Expert Group on Sexuality Education, Sexuality education – what is it?, Sex Education 16: 4 (2016), p. 427. 性教育大抵與每個時期的教育及公衛目標高度相關,但教學的方法有所差異。
除了全面性教育以外,另外兩種在國際常見的性教育方法包含:
守貞教育(或稱禁慾教育,Abstinence-Only Education)

主張應杜絕婚前性行為,甚而拒絕教導青少年學生避孕及防止性傳染病的方法。後延伸出「守貞加避孕性教育」(abstinence-plus education),也稱做「ABC教育」。ABC 三個字母分別代表 禁慾(Abstinence)、忠貞(Be faithful) 以及保險套 (Condom),亦即以守貞教育為基礎,再加上單一性伴侶及避孕的教學內容。3Ketting, Evert, Minou Friele, Kristien Michielsen and On behalf of the European Expert Group on Sex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 A European Expert Group Consensus Agreement,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aception &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21: 1 (2016/1), pp. 68–80.
歐洲的全人性教育(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HSE)

由歐洲性教育專家小組提出的性教育模式,其理念可追溯至 1942 年於瑞典開展的性教育。瑞典、挪威等國的性教育將性視為快樂的泉源,以正向的態度看待,重視健康與安全的環境,且不刻意阻止年輕人發展包含性在內的情感關係。4Ketting, Evert, Minou Friele, Kristien Michielsen and On behalf of the European Expert Group on Sex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 A European Expert Group Consensus Agreement,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aception &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21: 1 (2016/1), pp. 68–80. 必須留意的是,在西歐發展的「全人性教育」與台灣性教育學會所提倡的「全人性教育」概念與意義截然不同。5台灣性教育學會主張,性教育是「發揚人性,支持美滿家庭生活,對自己的性行為負責任的教育;其可說是一種『人格教育』,也是一種『愛的教育』,是實現『全人發展』之教育理想與促進『全人健康』的重要一環。」見
『性教育是指學習對性的認知、情感、社交、互動和身體等層面。性教育從兒童早期開始,並貫穿青春期和成年期。它旨在支持與保護兒童和青少年的性發展,並逐步提供資訊、技能和正向價值觀,以便他們能夠理解和享受自己的性,建立安全和充實的關係,並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健康和福祉負責。』6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and BZgA, Standar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urope: A Framework for Policy Makers, Education and Health Authorities and Specialists, Köln: BZgA, 2010. (https://www.bzga-whocc.de/en/publications/standards-for-sexuality-education/)
比較全面性教育與歐洲全人性教育的定義,兩者都採取性的廣義定義,涵蓋認知、情感、身體與社會等意義,並著重於培養兒童及青少年的知識與技能,以維護、保障他們的健康與福祉。Esther Miedema 等作者比較「全面性教育(CSE)」、「歐洲全人性教育(HSE)」與「守貞加避孕性教育(ABC)」三種性教育典範,發現「歐洲全人性教育」主要在全球北方,尤其是西歐及北歐國家推廣,而「全面性教育」與「守貞加避孕性教育」則在全球範圍推動。
西歐國家更重視個人福祉,故「歐洲全人性教育」更強調將性當作快樂的來源,而非健康風險;而其他地區的國家大多著眼於性健康及生殖健康的問題,因而反映在「全面性教育」與「守貞加避孕性教育」的目標與方法上。但「守貞加避孕性教育」強調以守貞、單一性伴侶與使用保險套作為防止負面健康後果的手段;「全面性教育」則強調性是人類發展的自然組成部分,並主張應幫助學生發展性知識、技能和態度,以享有正向的性,以及良好的性與生殖健康。7Esther Miedema, Marielle L J Le Mat and Frances Hague, But is it Comprehensive? Unpacking the ‘comprehensive’ in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79: 7(2020), pp. 757-758
歐洲全人性教育 (HSE)
推廣範圍:全球北方,尤其是西歐及北歐國家。
特色:重視個人福祉,強調將性當作快樂的來源。
全面性教育 (CSE)
推廣範圍:全球。
特色:強調性是人類發展的自然組成部分,並主張應幫助學生發展性知識、技能和態度,以享有正向的性,以及良好的性與生殖健康。
守貞加避孕性教育(ABC)
推廣範圍:全球。
特色:強調以守貞、單一性伴侶與使用保險套作為防止負面健康後果的手段。
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將詳細介紹全面性教育在國際上的發展脈絡、趨勢與內涵,以及在其他國家的推動狀況,最後歸結討論為何台灣應實行全面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