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全面性教育

六、全面性教育的迷思澄清

Myths and Facts about 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人們對於全面性教育常見的誤解有哪些?《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又是如何回應這些迷思的呢?
儘管全面性教育在長時間、跨國的實踐之下,已證實可有效提升未成年人的性健康與福祉,然而在許多國家,人們依然對實施全面性教育抱持著各種誤解,導致全面性教育無法順利地推進。對此,《綱要》回應了一些關於全面性教育的迷思,本文摘錄並簡要說明如下:

(一)全面性教育鼓勵孩子提早發生性行為?

各國的研究皆已清楚指出,全面性教育並不會對孩子發生首次性行為的年齡造成直接影響。有些研究甚至發現,全面性教育延後了孩子首次性行為的時間。《綱要》也強調,全面性教育的核心精神是,每個人都有權利得到正確的資訊,從而獲得身心健康與福祉的提升。重點在於保障所有人的身心健康與福祉,而非提倡特定的生活方式。

(二)全面性教育使孩子太早接觸到「性」的資訊?

全面性教育是適合年齡與發展階段的教學計畫,提供科學、正確、且非批判的資訊,而且全面性教育不僅和性行為有關,也包含了身體、青春期、人際關係、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實施全面性教育會對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反之,若缺乏全面性教育,孩子可能被同儕、媒體所影響,資訊可能相互矛盾甚至有害。

(三)家長反對性教育?

事實上,大部分家長都非常支持學校實施優質的性教育,因為這將是一個重要的外部支持,協助家長與孩子一起面對「性」的議題。而《綱要》發現反對的家長通常是出於恐懼,或對全面性教育缺乏了解,擔心孩子接觸到不符合家庭價值觀的性教育。因此,《綱要》強調,學校實施全面性教育並不是要取代家長的角色,而是希望與家長合作,使他們理解、支持進而參與全面性教育的過程。

(四)青春期再開始教就好了?

《綱要》為 5 至 18 歲的學習者,提供完整的全面性教育,其內容需適合學習者的年齡與發展階段,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持續探討相關主題。事實上,3 歲的幼兒就可以理解、也需要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與人際關係等。及早開始教授情感、自我管理(如個人衛生)、社會意識(如同理心)、人際關係和負責任的決策等概念,可以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協助孩童發展自信心。

(五)教師是否具備教授全面性教育的能力?

《綱要》承認在某些社會,人們對性與性別抱持負面態度,教授性教育確實不容易。然而,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相當密切,許多教師有機會傾聽學生的需求或煩惱,並提供相對應的資源或回應。因此,教師雖然不需要成為性學專家,但可以透過職前或在職的培訓,學習如何開展性教育。此外,教育部門或學校如果能針對性教育建立清楚的政策或指引,對於教師來說是重要的支持。

(六)孩子早就都從網路上學會了?

網路的確是一個獲取資訊的便利管道。但網路往往無法提供適齡資訊,且可能充斥著偏見或扭曲事實,對年輕人而言,區分正確與錯誤的訊息並不容易。因此,開展全面性教育相當重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討論、交流與反思的機會,釐清錯誤的資訊,補足缺乏的知識,也協助他們安全的使用網路及社群平台。25以上迷思澄清摘寫自UNESCO, UNAIDS, UNFPA, UNICEF, UNWomen and WHO,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2nd rev. ed., Paris: UNESCO, 2018, pp.84-85.

台灣學校體制內首次出現性教育,是在戰後國民黨來台之後。接下來,我們將詳細介紹台灣性教育的歷史及不同流派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