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台灣兒童是否具備與自身相關之性知識,以及「全面性教育」核心概念落實情形及對學童影響,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下稱性平協)與兒福聯盟(下稱兒盟)於 2025 年合作進行「臺灣兒童『全面性教育』現況調查」,針對全台五、六年級學童進行問卷調查1問卷調查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於2025年3月26日至4月23日施測。總計發出1,840份問卷,並篩選出1,426份有效樣本,回收率77.5%,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2.59%。樣本結構中,男性佔50.1%、女性佔48.9%及1.0%其他;其中42.5%為國小五年級生、57.5%為六年級生。。
調查結果發現,受測學童的性知識平均僅得 53 分,近六成不及格;超過半數的學童表示已完全忘記課程內容(53.4%),家長又普遍避談性議題,所以近半數學童只能靠上網搜尋自學性知識;非正式的學習管道也導致月經汙名與性別偏見普遍,除此之外,每 4 個學童就有 1 個曾談過戀愛,但近四成從沒想過戀愛的身體界線,可見孩子們對親密關係中的界線尚無明確思考。
一、學童全面性教育概況:台灣小學生的性知識平均分數低,近六成不及格
調查結果顯示,學童對性知識的認識普遍不足,尤其對月經和夢遺等異性身體知識和生理現象更是陌生,可能從中產生錯誤的想像,以及嘲諷他人身體特徵的人際互動模式。學童性知識分數偏低的原因可能包含缺乏貼近兒童生活情境的教學內容,或者因性教育非考試科目,而使學童對其缺乏學習動機。
另根據調查,學童性知識來源多樣,比例最高的前兩項分別為老師或教科書(82.5%)及家長(55.5%),並且有近半的比例(49.8%)是來自網路搜尋,另也有 YouTuber 或網紅(31.2%)和社群軟體(26.5%)等非正式管道。經比對,可發現知識來源包括老師或教科書的學童,測驗得分明顯高於沒有從這些來源獲得知識的學童,顯示學校教育對傳遞性知識的重要性。然而可惜的是,測驗中有逾半數學童表示自己對學校課程內容缺乏印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半數學童選擇自行上網搜尋性知識,反映出小學生對性知識的需求未能被學校教育滿足,而網路搜尋也可能使學童接收片面、錯誤,或隱含性別刻板印象的內容並產生相關迷思,存在一定的雙面性。
在調查性別觀念的題組中,分別有 39.5% 和 35.3% 的學童認為「大人摸我的頭是一種友善表現,沒有什麼問題」以及「拿衛生棉最好不要被人看到比較不尷尬」,另也有近兩成學童認為遭遇性別歧視者應改變自己以避免被歧視。上述結果顯示學童對於身體界線、月經汙名化、性別刻板印象等議題缺乏完整且正確的理解,且持續受到傳統社會觀念影響,反映出現行教育仍需投注更多努力在去除性別偏見、破除月經汙名等方面上。不過,除此之外,多數學童都已建立對性別多元的基本認知,調查共計有約 8 成的學童認為「同性別的人可以當朋友,也可以談戀愛」,值得肯定。
二、全面性教育之環境氛圍:多數家長避談性別相關議題,甚至傳遞錯誤的刻板印象
在學校教育之外,學童身邊大人對性別議題的態度與回應方式也影響著兒童的價值觀建立,故調查也針對三種常見的家長類型——避而不談型、刻板印象型,和觀念正確型分別進行分析。

首先,逾 6 成大人從未與孩子討論過其未來交往對象的性別選擇,同時也分別有 46.3% 和 43.1% 未討論過愛滋和跨性別話題,可見不少師長皆對談論性(別)相關議題抱持迴避態度。這可能導致兒童轉向其他較不可靠的資訊來源,或者因性知識的缺乏而面臨更多風險。
另外,有 4 成左右的大人會試圖延遲兒童對情感和性的好奇與想像,例如告訴孩子「談戀愛或是性這些事情,等你長大再說」,並傳遞「應遠離感染愛滋的朋友」等錯誤且帶有刻板印象的觀念。調查亦顯示有 5 成左右的大人具備正確觀念且採取開放態度、願意與孩子談論多元性別,幫助兒童建立較開放且正確的性知識與觀念。
校園中,性別友善廁所的實施狀況往往能反映出學校在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上的立場。據調查,有 57.1% 學童表示學校設有性別友善廁所,其中又僅有 30.4% 學童曾實際使用過。此外,有 19.2% 學童表示學校無設置性別友善廁所,且有高達 23.7% 的學童對學校是否設置表示不清楚,顯示該設施的實際使用率與學童對其的認識度偏低。
調查也進一步了解到,多數學童最關心的是性別友善廁所的安全性,近 8 成學童表示「希望不會被偷虧」,另也有逾 6 成學童分別表達對「廁所外明確標示」和「小便斗隔間」的需求,顯示學童對於如廁隱私和安全的追求與重視。
三、全面性教育之影響:性教育知識愈豐富的孩子,愈能主動思考情感互動的界線
提起談戀愛,有 24.2% 國小生表示感興趣,並認為理想的交往對象特質主要為「好相處」(76.2%)、「聊得來」(69.9%),和「外表好看」(60.8%)。調查也發現有 23.1% 的學童已有過交往經驗,交往對象以學校同學為大宗(80.8%),其次為網友、朋友介紹和補習班同學等,以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為主。上述內容顯示現今國小生已開始對戀愛產生好奇,甚至自行探索,大人若對此抱持較封閉或含有刻板印象的態度,孩子在遇到問題或危險時則可能因不敢求助,而錯過適當的處理時機。
進一步詢問兒童訂定的身體界線,了解到有 35.0% 學童可接受擁抱,11.6% 可接受接吻,3.5% 可接受性行為。其中,可接受性行為者的比例相較兒盟於 2022 年調查的 1.8%,明顯有所增長,值得特別重視。除此之外,有將近 4 成學童表示「沒想過」,顯示尚未發展出明確的身體界線觀念;這些學童很可能在對方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時,不知該如何回應,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而在進一步比對後,也可發現全面性教育知識愈豐富的學童,愈能主動思考自己在交往關係中的界線,而未曾思考過身體界線的學童,其身邊大人對性別議題的態度則普遍較不開放。由此可知,大人對戀愛與性別議題的保守態度往往導致討論空間和引導機會的缺乏,且會進一步阻礙孩子建立對親密關係與身體自主的認識與思考。
最後,調查也發現與二次元或虛擬人物交往的新興現象,有 6.6% 的學童表示有此經驗。其背後原因可能包含在現實中缺乏提供理解與接納的空間或對象,或是缺乏尋求互動對象的技巧,而虛擬角色可預測且不會拒絕的穩定特性,正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情感支持與陪伴。
四、呼籲:家長、校方態度應更開放,雙方共同支持孩子的成長
現行課綱雖已明定應納入性平教育議題,教育部也已著手推動相關規劃,然調查結果仍顯示學童的性知識普遍不足,且對學校授課內容缺乏印象,顯見性平教育的實施等仍有待改進。教育主管機關應增進課綱內容與授課時數,發展貼合學童生活情境及需求的教材內容,並運用「全面性教育」的核心概念設計以涵蓋不同性別發展、戀愛與情感關係、網路交友與虛擬互動等多元議題。
學校教育和教師對學童的價值觀建立有直接且深刻的影響,面對學生對身體、性別,或戀愛關係提出的疑惑時,教師與校方如何以開放的態度加以回應,使學童感受到被理解與接納,是學校性教育能否真正落實的關鍵。除此之外,校方也應積極增設校內的性別友善空間,同時向學童提供充分的教育與說明,使學童理解並習慣這些空間與設施。
家長對性與性別的態度,也很大程度決定了孩子性知識與態度的發展。根據研究,能與家長討論性別和戀愛相關話題的孩子,其在性知識與態度的發展上明顯較佳,故鼓勵家長試著放下害羞和恐懼,以開放、尊重的態度聆聽孩子的日常經驗和疑惑,並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同時,家長也應主動了解學校的性別課程內容,並透過與教師的互動協調,確保家庭與學校在性平教育上的一致性和提供彼此支持,共同打造出陪伴孩子探索學習的支持網絡。
欲索取報告全文請洽兒盟:https://www.children.org.tw/publication_research/research_report/2950
版權所有,若須引用請註明出處。
- 1問卷調查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於2025年3月26日至4月23日施測。總計發出1,840份問卷,並篩選出1,426份有效樣本,回收率77.5%,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2.59%。樣本結構中,男性佔50.1%、女性佔48.9%及1.0%其他;其中42.5%為國小五年級生、57.5%為六年級生。